Corporate Citizenship

Call for Code Challenge 全球開發者大賽冠軍勉勵 P-TECH 參賽者全力以赴 享受比賽過程

分享文章:

為號召 IBM P-TECH 教育模式學生利用科技貢獻社會,針對人類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與新冠肺炎問題提出具有商業模式的解決方案, 3 月在 IBM 第四年啟動「Call for Code Challenge 全球開發者大賽」時,同步推出了「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在前一篇文章裡,我們提及去年針對 18 歲以上開發者的 Call for Code Challenge 全球開發者大賽優勝隊伍「Agrolly」,團隊有來自台灣的成員!本次我們有機會採訪到在賽中擔任網站開發者角色、來自台灣的蔡德怡(Helen Tsai,以下簡稱 Helen),為參賽 P-TECH 同學分享比賽的酸甜苦辣、賽後持續在團隊的投入與進展、以及給今年參賽 P-TECH 同學的打氣。在 3 月同時被 IBM 選為 Women Leaders in AI 的 Helen 勉勵同學,「先別想到不會怎麼辦,投入了就會更有想法。」

 

克服時差與溝通,運用開發專長化身小農盟友

 

目前在美國紐約從事物聯網研發工作的 Helen,參賽時是 Pace University 資訊工程碩士班的學生。平常就喜歡在不同專案、比賽中間累積經歷的她,經由系上的印度同學邀請,與具有財經和創業專業的巴西、蒙古同學一起組隊,當時 Helen 人在台灣,隊友分別在蒙古與紐約,彼此有 12 小時的時差,她打趣地說自己是「全天候運作」,白天實習,接到隊友的開發問題後做狀況排除,晚上再上線開會,儘管每人時間表都很緊湊,但大家仍然彼此支援,最後交出彼此都滿意的成品。來自不同的國家、文化、教育背景的成員,也有許多不同的想法,也難免會在緊湊的專案時程中,有意見不合的時候。Helen 表示,「也許有時候我們有不同的意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被採納,所以難免會有衝突。但大家的起心動念都是希望讓專案順利執行,所以最後我們都能回歸冷靜去思考,哪方的意見,能讓應用更好地串接且可執行。」

 

Agrolly 團隊成員合照,Helen Tsai 為下方中間戴眼鏡者,擔任網站開發;下圖左長髮者為來自巴西的 Manoela Morais,擔任執行長;下圖持手機男性為來自印度的 Ajinkya Datalkar,擔任技術長,上圖右方白色襯衫者為來自蒙古的 Chimka Munkhbayar,擔任營運長。

 

Helen 當時的團隊名「Agrolly」是 Agricultural Ally 的縮寫,由於隊友來自的國家(蒙古、巴西、印度)幅員遼闊,地理、氣候環境也十分多元,當地農民所種植的作物種類、收成與收入特別容易受到氣候影響,而本身是否具備風險應變能力,常又是影響這些在地小農能否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貸款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因此,團隊的四人將自己定位成在地小農的「盟友」,從改善小農的的預測能力著手,讓擁有較少資源的農戶,仍然可以靠著科技應用所提供的資訊,做出更有依據的決策,且獲得必要的資金,並改善農作物收成與他們的經濟狀況。

 

獲得 IBM 資源挹注並不斷迭代,將產品在地化

 

在參賽期間到獲勝至今,Agrolly 從 IBM 獲得技術與人脈的串連,包含去年獲知進入最後五強後,能使用 IBM Cloud 的模組,將模組變成公開化數據,以及獲勝後獲得 Call for Code Challenge 挑戰賽技術長 Daniel Krook 的支持,並與世界銀行和在地 NPO 連結,目前 Agrolly 已在美國德拉瓦州 (Delaware) 登記立案,也正在巴西、蒙古、印度在地化,在台灣方面也致力開發網頁版。Helen 分享在地化的過程,「我們在巴西和當地大學與農業專長的學生合作,將巴西的運作資料委外經營;在印度,也有同學的親友協助做測試。在蒙古由同學做市場開發,手把手教導當地農民如何使用我們的應用程式。在台灣,則因農民比較少直接下載新的應用程式,因此以網頁方式呈現。今年四、五月與 IBM 簽約後,還能與使用者介面設計、資料團隊與行銷專業的專家直接請教。」

 

Agrolly 目前也正在開發網頁版,上線後將可讓小農更能預測氣候風險。資料來源:Agrolly YouTube 頻道

 

 

給 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 參賽同學的鼓勵:從做中學、做好時間管理

 

大學主修財經,到美國前曾在台灣教育業擔任主管的 Helen,無論在財務或教育方面都是百分百投入。最初,她只是想要創造新的事物及創業,後來認為資工領域能夠幫助她達成創新的目標,她並從財經與教育經歷所受的訓練領悟到有形(金錢)與無形(時間)成本的寶貴。因此在上班之餘,每日投入將近 12 個小時練習寫程式。「我實際計算,光在美國呼吸一天的空氣,成本就要 138 美元,從事教育業時,也有遇到別人質疑教育花費太昂貴,但無知所付出的代價會更多。因此我養成了自我學習、從做中學的習慣。」

 

她也向參賽 P-TECH 同學鼓勵從比賽中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無論日後在哪個領域努力勝出的關鍵都是「有沒有意願」。她以自己的例子說明,「當我付出 100% 的努力投入財經領域時,才知道不是讀了財經就只能從事金融業;當我付出 100% 的努力投入教育領域時,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更多想法,我必須有新的刺激,所以我去研讀人類學、心理學,希望時時刻刻給孩子新的想法,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件很愉快的事。而且我會想到就算未來選擇的行業不一定跟現在的直接相關,但你此刻所學、遇到的老師、同學、現在的工作都會影響未來的決策。同學先別想太多,也不用怕做錯,至少有開頭才會有做錯的機會。」最後勉勵參賽同學盡自己所能參與比賽,無論成果如何、是否得獎,都能從比賽中學到新的知識與技能、與不同專長、個性的隊友協作,並且享受比賽的過程。

 

 

CSR Specialist

More Corporate Citizenship stories
2020-07-16

IBM最新年度企業環境報告 危機中企業應有的環境保護意識

  作者: IBM總裁Jim Whitehurst   在我們發布第30版 IBM 年度企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