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brid Cloud
雲運算實體機模式性能與管理優勢
September 7, 2020 | Written by: Derek Lee
Categorized: AI | Hybrid Cloud
Share this post:
(文章亦同時被 Unwire Pro 引用)
隨著應用加深,越來越多企業留意到現行雲端服務的一些不足之處,希望對雲端資源有更高的掌握能力,因此實體機(Bare Metal)已成為市場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實體機是非虛擬的雲端服務,一切從中央處理器、記憶體、儲存裝置、操作系統到應用程式都由客戶獨享,不與其他企業共享。
實體機市場近年的冒起,背後有幾個因素:
不共享性能表現更佳
企業要求更高的系統表現:雲端領域有一個名詞叫「Noisy Neighbour」,指的是同處單一雲伺服器的其他虛擬機用戶互相爭奪資源,讓應用程式無法在預期的效率下運行使用。 不少採用實體機的,是對系統性能要求很高的企業,例如網上遊戲商和金融服務業;其應用程式如果寄存在共享的雲端服務中,遇到「Noisy Neighbour」就會被拖慢表現。
實體機方案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獨佔單一伺服器的運算資源,令上述一類企業可在最安全的情況下,運行最高要求的工作負載。
針對應用程式優化硬件
企業對硬件的直接掌控權:有的企業希望仍然可以隨時調控硬件,例如對網絡介面控制器(NIC)下達封包優先傳輸的指令。這在高度虛擬化的雲端基建中很難做到,而實體機則可滿足這要求。
適用於應用轉移及訂製環境
企業要轉移應用程式的寄存位置:有一些較傳統的企業,終於決定要把核心應用如 ERP 從自己的數據中心(On-Premise)轉移到雲端,但部分軟件授權協議並不支援公有雲的虛擬機環境。故此,這些應用軟件每每需要進行修改,才能在公有雲環境上運行。擁有訂製環境的裸機方案,則能讓這些企業不需改動並完美運行該等應用軟件,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為 AI 與物聯網提供邊緣運算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普及,在網絡終端就要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企業採用實體機方案,就能把預載了相關應用程式的系統快速投放到接近終端用戶的指定地域,為這兩類用途提供及時而高性能的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
有市場研究估計,實體機的全球市場將從 2016 年的 8 億 7 千多萬美元增長到 2021 年的 47 億美元,複合增長率達到 40.1%。不過由於要和既有的雲端服務作市場分隔等種種原因,很多頂級供應商還未大力發展此市場。
實體機配置也有一些地方需要留意,例如企業要自行負責應用程式的管理和維護;但相對而言,企業卻能夠擁有更多自主權和更佳的性能表現。在這競爭優勢由 nanosecond 決定的網絡時代,對實體機作出投資的企業,當然是看到了其價值所在。
Executive, IBM Cloud and Cognitive Software
IBM專家觀點:從ChatGPT走紅,談企業需要甚麼樣的人工智能 —— 從「百事通」到「業務助手」
ChatGPT火爆出圈 最近幾週,AI業界最大的新聞無疑是ChatGPT橫空出世,從而引發的業界震動。 市場上有大量的評論文章,有把它描述成無所不能的,大有代替人類職業之勢; 也有提出擔憂,某些頂級學術雜誌和知名高校已經明確限制AI作者發表論文和科研成果。
ASL Optimizes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with IBM AIOps Solution
Organizations are now accelerating thei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refore transforming the application landscape and making it more hybrid and complex. However, Hong Kong has seen a shortage of tech talent in recent years, presenting several key challenges to organizations when managing their applications. The talent shortage is an urgent concern that is currently slowing […]
企業 AI 應用加速在即 善用部署方案免墮後
(文章於2021年8月24日在香港經濟日報網站刊登) COVID-19 疫情見起伏,不少企業也趁著悄為緩和、有少許喘息時間,來規劃未來業務策略。但不論其取向是進取還是保守,運用 IT 保持甚至提升競爭力定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人工智能(AI)就是一項不能忽視的科技。 事實上,AI 的企業應用近年已相當普及,如客戶服務、營運自動化以及網絡安全這些範疇就經常見到 AI 的影子。不過在進一步透過 AI 科技推動營運表現方面,不少企業則曾經抱持觀望態度。